[1] 李勤志. 中国马铃薯生产的经济分析[D]. 华中农业大学, 2009, (02) .
[2] 刘俊霞. 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05) .
[3] 金黎平. 二倍体马铃薯加工品质及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06) .
[4] 蔡兴奎. 原生质体融合创造抗青枯病的马铃薯新种质及其遗传分析[D].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01) .
[5] 姚春光. 两个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轮回群体的构建[D]. 华中农业大学, 2012, (06) .
[6] 盛万民. 马铃薯野生种Solanum Demissum与栽培品种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D]. 东北农业大学, 2010, (02) .
[7] 贾笑英. 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高淀粉及抗病新品系[D]. 甘肃农业大学, 2007, (05) .
[8] 李会珍. 利用试管薯诱导途径探讨马铃薯品质形成及其调控研究[D]. 浙江大学, 2004, (03) .
[9] 郭鲜蒲. 马铃薯体细胞杂种及其回交后代的遗传稳定性分析[D]. 华中农业大学, 2012, (12) .
[10] 张景云. 二倍体马铃薯耐盐材料筛选及其生理特性表现[D]. 东北农业大学, 2011,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