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彦. 硒对小白菜盐胁迫的缓解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2] 耿建梅. 海南省稻田土壤硒的化学特征及水稻吸收累积硒的基因型差异与机理[D]. 海南大学, 2010,(11) .
[3] 杨大伟. 恩施高富硒植物碎米荠含硒多糖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7) .
[4] 铁梅. 食用菌中硒的形态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
[5] 姚庆祯. 痕量元素砷、硒在长江流域及河口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探讨[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
[6] 哈婧. 生态环境中痕量金属元素分析及硒的生态行为研究[D]. 河北大学, 2004,(02) .
[7] 张海英. 硒处理对桃、枣和草莓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8] 宋明义. 浙西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硒与重金属的表生地球化学及环境效应[D]. 合肥工业大学, 2011,(11) .
[9] 段谟杰. 蛋白质结构预测与结构比对方法的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10] 王经源. 杂交稻苗期杂种优势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