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俊晔. 冬小麦植株-土壤氮素循环及产量与品质形成生理基础的研究[D]. 山东农业大学, 2005,(01) .
[2] 石玉. 不同类型小麦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及植株—土壤氮素循环的研究[D].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
[3] 李菊梅. 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1) .
[4] 马兴华. 小麦优质高产需水特性与植株—土壤氮素循环的研究[D].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
[5] 张丽娟. 农田生态系统中残留硝态氮的行为及植物利用[D].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6] 梁东丽. 黄土性土壤氮素氧化亚氮气态损失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4) .
[7] 石孝均. 水旱轮作体系中的养分循环特征[D]. 中国农业大学, 2003,(03) .
[8] 田育军. 长期不同施肥土壤供氮特性研究[D]. 甘肃农业大学, 2002,(01) .
[9] 林忠成. 太湖地区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利用的综合研究[D]. 扬州大学, 2010,(11) .
[10] 王秀斌. 优化施氮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氮素循环与平衡研究[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