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开昌. 不同玉米基因型叶片保绿性生理机理及遗传研究[D]. 山东农业大学, 2003,(03) .
[2] 党红凯. 小麦/玉米不同复合群体对光合器官生态生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7) .
[3] 王永军. 超高产夏玉米群体质量与个体生理功能研究[D].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2) .
[4] 母贵琴. 玉米光周期反应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08,(02) .
[5] 贾士芳. 生育后期遮光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D].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
[6] 傅兆麟. 小麦超高产基因型产量因素、株型和冠层结构特征的研究[D]. 中国农业大学, 2006,(11) .
[7] 闫艳红. 烯效唑对套作大豆的壮苗控旺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10,(12) .
[8] 陈圣伦. 玉/豆套作模式的群体配置技术及其对大豆的效应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7) .
[9] 印建莉. 稻纵卷叶螟和褐飞虱侵害对水稻根系营养吸收的影响及褐飞虱再猖獗生理机制[D]. 扬州大学, 2009,(12) .
[10] 张宇. 辽宁省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适宜密度和区试设置的研究[D]. 沈阳农业大学, 200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