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岚. 中医诊断学史论[D].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 (05)
.
[2] 曾高峰. 《内经》诊法学说的起源与形成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 (10)
.
[3] 栾景民. 基于属性偏序结构数学原理的中医数量化辨证诊断辅助系统研究[D]. 燕山大学, 2015, (05)
.
[4] 付晓男. 论中西医学的范式差异及中医现代化[D]. 吉林大学, 2011, (11)
.
[5] 赵甲济. 《金匮要略》活血化瘀法的研究[D].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05)
.
[6] 袁冰. 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的历史研究[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 (10)
.
[7] 郑贤月. 女性寒热体质者的声音特征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12)
.
[8] 施建邦. 台湾《伤寒论》近五十年研究述要[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 (10)
.
[9] 杨杰. 基于脉动信息获取的中医脉诊数字化、可视化探讨[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01)
.
[10] 程先宽. 《伤寒杂病论》方剂剂量折算标准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