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兰蕾. 艾烟的毒理试验及安全性评价研究[D].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 (10) .
[2] 韩丽. 艾烟的毒理学实验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09) .
[3] 黄茶熙. 艾灸诊室可吸入颗粒的物理化学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08) .
[4] 刘平. 艾烟可吸入颗粒物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及基因表达谱的影响[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09) .
[5] 许焕芳. 艾燃烧生成物抗衰老效应机制及嗅觉通路作用途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12) .
[6] 崔莹雪. 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代谢和炎性反应的影响[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09) .
[7] 戚曙光. 不同年份蕲艾的理化效应差异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09) .
[8] 吴子建. 艾烟熏灸对膝骨性关节炎的影响以及嗅觉通路参与艾烟作用的机理研究[D].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 (02) .
[9] 黄畅. 基于mTOR信号通路探讨艾灸及艾烟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障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08) .
[10] 黄剑. 艾灸诊室PM_(2.5)物理化学特征与毒理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