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翠玲. 氮素及形态对作物的生理效应[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02) .
[2] 宋海星. 水、氮供应对作物根系生理特性及吸收养分的影响[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02) .
[3] 杜旭华. 氮素形态对茶树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D]. 南京林业大学, 2010, (01) .
[4] 孙园园. 水分胁迫和氮素形态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 四川农业大学, 2010, (12) .
[5] 陈兴. 早期强生长势小麦根系特征及其对氮素和水分利用的影响[D]. 四川农业大学, 2010, (12) .
[6] 汪晓丽. 小麦幼苗根系对NO_3~-的吸收及细胞内NO_3~-的分布与调节机制研究[D]. 扬州大学, 2010, (11) .
[7] 张耀鸿. 不同水稻基因型氮效率差异的生理机制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02) .
[8] 门中华. 冬小麦硝态氮利用的生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04) .
[9] 沈建辉. 氮肥运筹对专用小麦氮素营养和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D].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03) .
[10] 李文华. 氮素水平和形态对甜菜(Beta vulgaris L.)形态建成和氮素同化的影响[D]. 东北农业大学, 2003,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