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赵建华. 河西绿洲灌区制种玉米种子生产的水氮效应[D].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3)
.
[2] 杨建肖. 玉米种子活力及营养元素对衰老种子活力的修复作用研究[D].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3] 韩赞平. 玉米种子活力相关性状QTL定位及相关基因的克隆[D]. 河南农业大学, 2015,(03)
.
[4] 成广雷. 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6)
.
[5] 杨光. 玉米苗期冷响应分子机理的研究[D]. 吉林大学, 2011,(05)
.
[6] 刘志新. 不同耐密性玉米的密植效应及耐密性遗传规律研究[D]. 沈阳农业大学, 2009,(12)
.
[7] 孙红梅. 种子种质保存最适含水量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7,(03)
.
[8] 温大兴. 种子生产过程中氮肥和水分调控小麦种子活力的机理解析[D].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1)
.
[9] 李世鹏. 玉米自交系苗期冷胁迫miRNA表达谱比较研究[D]. 吉林大学, 2017,(03)
.
[10] 杨小玲. 高光谱图像技术检测玉米种子品质研究[D]. 浙江大学, 2017,(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