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隋振民. 大兴安岭东北部花岗岩类锆石U-Pb年龄、岩石成因及地壳演化[D]. 吉林大学, 2007,(03)
.
[2] 施璐. 大兴安岭中部柴河—蘑菇气地区晚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背景[D]. 吉林大学, 2016,(06)
.
[3] 张吉衡.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 2009,(11)
.
[4] 冯志强. 大兴安岭北段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D]. 吉林大学, 2015,(08)
.
[5] 唐杰. 额尔古纳地块中生代火成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对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构造演化的制约[D]. 吉林大学, 2016,(08)
.
[6] 李双庆. 中国东北地区晩中生代典型盆地火山作用及沉积物源演化特征[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3)
.
[7] 赵院冬. 兴安地块东北部变质基底解体以及晚古生代和侏罗纪花岗岩类的成因与构造意义[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8] 苟军. 满洲里南部中生代火山岩的时代、成因及构造背景[D]. 吉林大学, 2013,(08)
.
[9] 高彭. 华南陆块南岭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9)
.
[10] 杨奇荻. 大兴安岭及其邻区花岗岩Nd同位素时空演变及地壳深部组成结构和生长意义[D].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4,(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