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林杰. 茶叶香气的图谱分析及在茶叶品质真实性鉴定中的应用[D]. 浙江大学, 2013,(08)
.
[2] 康受姈(KANG SUYOUNG). 不同茶树品种、生产季节和加工方法对茶叶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D]. 浙江大学, 2016,(08)
.
[3] 崔继来. 糖苷类香气前体对乌龙茶和红茶香气形成的贡献[D]. 西南大学, 2017,(01)
.
[4] 张祯岘. UV-B对茶叶挥发性化合物形成的影响[D]. 浙江大学, 2008,(08)
.
[5] 黄浩. “散茶发花”的微生物与化学机制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4)
.
[6] 廖勇诚. 龙井绿茶饮料中香气化合物及其与基质的相互作用[D].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4)
.
[7] 张国防. 樟树精油主成分变异与选择的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 2006,(12)
.
[8] 梁慧玲. 茶叶功能成分制备和分离新工艺研究[D]. 浙江大学, 2006,(09)
.
[9] 刘莉华. 儿茶素及其氧化产物的分离制备、化学特性及对红茶品质的影响[D]. 安徽农业大学, 2004,(04)
.
[10] 朱旗. 速溶绿茶加工中主要风味物质变化规律及分析方法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02,(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