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正贵. 除草剂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残留特性[D]. 扬州大学, 2013,(05)
.
[2] 王红春. 早熟禾(Poa annua L.)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对精噁唑禾草灵耐药性的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7)
.
[3] 黄兆峰. 田旋花对草甘膦耐药性分子机制[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
[4] 毕亚玲. 小麦田日本看麦娘对精噁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的抗性研究[D].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5)
.
[5] 刘延. 田旋花和打碗花对草甘膦的耐药性研究[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6] 许贤. 播娘蒿对苯磺隆抗性水平差异机理研究[D].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8)
.
[7] 隋标峰.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不同种群对甲基二磺隆的敏感性差异研究[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8] 于澄宇. 植物化学杂交剂的作用特征与机理[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10)
.
[9] 张帆. 丙酯草醚胁迫下油菜与大麦耐性机制及其生理信息的光谱模型构建[D]. 浙江大学, 2009,(11)
.
[10] 李冬植. 玉米对异丙甲草胺敏感性差异机理研究[D].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