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娟.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生物学诊断模式及代谢组学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
[2] 伊璠.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规律及临证经验数据挖掘研究[D].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5,(06)
.
[3] 万洁. 慢性心衰中西医疗效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1)
.
[4] 张以昆. 方显明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5] 姚耿圳.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6] 赖少伟(Lai Siu Wai).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运动养生的现况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1)
.
[7] 刘秋江. 加味参附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及心肌能量代谢的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2)
.
[8] 孙萍. 朱宗元教授心系疾病学术思想继承及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临床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1)
.
[9] 林家茂. 温补心脾、逐瘀行水方药干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实验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
.
[10] 仇盛蕾. 心衰合剂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代谢组学及生存质量的影响[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