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鹏飞. 鳜热休克蛋白和低氧反应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D]. 中山大学, 2015,(01) .
[2] 陈柏湘.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低氧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D]. 华中农业大学, 2017,(12) .
[3] 张国松.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应对低氧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4] 韦柳枝. 低溶解氧对中国明对虾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6) .
[5] 倪蒙. 放养密度和低氧对施氏鲟福利状况的影响及生理机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6,(07) .
[6] 傅强. 鲶鱼鱼鳔的比较转录组研究及趋化因子的表达分析初探其耐低氧机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7] 邱仁杰. 脂肪酸营养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免疫及耐低氧能力的影响[D]. 上海海洋大学, 2012,(03) .
[8] 吴志昊. Fe(Ⅱ)、DO含量对养殖大菱鲆幼鱼生理学性状影响的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1,(08) .
[9] 董慧. 叶绿体ATP合酶的活性调节与亚基的定点突变[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005,(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