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练光辉. 青春双歧杆菌BF0624和嗜酸乳杆菌LT0637对急性期及恢复期UC的作用和免疫学机理分析[D]. 中南大学, 2011,(05) .
[2] 陈宏辉. 不同肠道益生菌株治疗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D]. 中南大学, 2008,(01) .
[3] 刘翔. 胃内菌群对H.pylori定植的影响和双歧杆菌治疗H.pylori感染的有效性研究[D]. 中南大学, 2008,(01) .
[4] 王保红.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人体代谢相关性的研究[D]. 浙江大学, 2007,(02) .
[5] 付雯. 基于肠道菌群失调并过敏性哮喘大鼠TLRs/NF-κB信号转导通路及肠道菌群16SrDNA的“肺与大肠相表里”免疫机制研究[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6] 王子恺. 胃癌、胃息肉患者胃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5,(03) .
[7] 徐兴伟. 小肠移植急排期大鼠肠道微生态变化特征及菌群变化对移植肠损伤的影响研究[D]. 南京大学, 2015,(11) .
[8] 乔艺. 高脂诱导的氧化应激对小鼠肠道菌群改变与炎症反应的影响[D]. 江南大学, 2015,(01) .
[9] 吴韬. 肠道菌群和胆道菌群多样性与胆石病的相关性研究[D]. 昆明医科大学, 2014,(11) .
[10] 丁武蓉. 青藏高原传统发酵牦牛奶中乳酸菌多样性及其益生功能研究[D]. 兰州大学, 201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