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钟凌云. 半夏刺激性毒性成分、炮制减毒机理及工艺研究[D].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9)
.
[2] 杨冰月. 基于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对半夏及其炮制品功效的相关性研究[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06)
.
[3] 温瑞卿. 基于生物毒价检测和化学成分分析的毒性中药附子质量评控研究[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4] 刘先琼. 天南星科有毒中药凝集素蛋白与毒性的相关性研究[D].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5] 葛秀允. 天南星科有毒中药刺激性毒性成分及矾制解毒共性机制研究[D].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5)
.
[6] 谭鹏. 乌头碱型生物碱的模拟炮制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
[7] 平静. 基于毒—效—证关联性的附子用药规律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4)
.
[8] 马婧伟. 乌头类有毒中药炮制配伍减毒机制的体外模型研究[D]. 吉林大学, 2015,(03)
.
[9] 李志勇. 附子成分次乌头碱心脏毒性及中毒机制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10] 谢晓芳. 附子心脏毒作用机制研究[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