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坤朋. 不同基因型玉米对磷胁迫的反应及根系蛋白质组学研究[D]. 山东大学, 2007,(03)
.
[2] 徐中平. 低磷胁迫对玉米磷吸收、转运及IAA和CTK水平与分布的影响[D]. 山东大学, 2009,(01)
.
[3] 张丽梅. 玉米对低磷反应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机制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4] 刘存辉. 耐低磷基因型玉米磷高效利用机理研究[D].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
.
[5] 李永夫. 水稻适应低磷胁迫的营养生理机理研究[D]. 浙江大学, 2006,(09)
.
[6] 李国龙. 甜菜苗期对干旱适应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研究[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1)
.
[7] 张海伟. 甘蓝型油菜磷高效的生理机制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11,(10)
.
[8] 林海建. 玉米根系低磷胁迫响应分子机理的初步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10,(12)
.
[9] 郭再华. 耐低磷水稻筛选、分类及其生理机制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3)
.
[10] 李文华. 氮素水平和形态对甜菜(Beta vulgaris L.)形态建成和氮素同化的影响[D]. 东北农业大学, 2003,(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