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秀云. 不同年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分布特征[D].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2] 曹吉鑫. 北京北部山区不同林龄的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碳库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9) .
[3] 李燕. 福建邵武杉木成熟林碳储量研究[D].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3) .
[4] 黄从德. 四川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D].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1) .
[5] 韩爱惠. 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6] 张萍. 北京森林碳储量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7] 吴晓成. 新疆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生产力与碳密度的研究[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09) .
[8] 张国斌. 岷江上游森林碳储量特征及动态分析[D].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04) .
[9] 李江. 思茅松中幼龄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动态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9) .
[10] 王晖. 南亚热带四种人工林土壤碳固持及其主要相关过程研究[D].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