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巧娥. 甘草有效成分的新型提取技术及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方法研究[D]. 厦门大学, 2004,(04)
.
[2] 闫永红. 不同来源甘草的质量特征及评价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3] 张莉. 肝靶向去甲斑蝥素微乳的研究[D]. 四川大学, 2006,(11)
.
[4] 黄尊动. 莪术油亚微乳给药系统的研究[D]. 第二军医大学, 2006,(09)
.
[5] 韩旭华. 白芍有效成分经皮微乳的抗炎镇痛作用及其药效物质基础[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6] 翟志光. 以良附丸为模型药物的中药复方微乳载药体系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2)
.
[7] 韩超. 太子参中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指纹图谱研究[D]. 厦门大学, 2007,(01)
.
[8] 李峰. 山东道地药材金银花的多元多息指纹图谱鉴别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4,(04)
.
[9] 蔡红兰. 分散液滴的尺寸对含水和非水微乳体系临界行为的影响[D]. 兰州大学, 2007,(04)
.
[10] 付玉杰. 甘草黄酮和甘草酸提取纯化工艺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02,(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