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连方. 不孕症中医文献的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3,(01) .
[2] 谯建. 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研究[D]. 重庆医科大学, 2005,(05) .
[3] 潘凌亚.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高危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11) .
[4] 杨洪艳. 中药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实验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2,(01) .
[5] 冷金花. 子宫内膜异位症基础及临床几个重点问题的研究[D].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11) .
[6] 潘芳. 温阳祛痛中药复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疼痛的临床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7] 吴献群. 加味散结镇痛方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研究[D]. 湖北中医学院, 2006,(11) .
[8] 高慧敏. 1.白木通化学和木通质量研究 2.灯盏花素的药代研究[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6,(09) .
[9] 赵学英. 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芳香化酶的表达与芳香化酶抑制剂对细胞凋亡的调节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蛋白指纹图谱研究[D].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12) .
[10] 黄艳辉. 莪棱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对MMPs/TIMPs和VEGF表达的影响[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