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何雪锋. 基于农户尺度的半干旱区集雨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行为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D]. 兰州大学, 2007,(04)
.
[2] 杨封科. 半干旱区集水农业高效用水模式研究[D]. 甘肃农业大学, 2002,(02)
.
[3] 李小雁. 干旱半干旱过渡带雨水集流实验与微型生态集雨模式[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7,(05)
.
[4] 吕玉华.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系统耦合及相悖的机理及效应[D]. 中国农业大学, 2003,(03)
.
[5] 丁瑞霞. 微集水种植条件下土壤水分调控效果及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5)
.
[6] 赵举.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风蚀荒漠化治理的保持耕作模式研究[D]. 中国农业大学, 2006,(11)
.
[7] 吴全忠. 北方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开发途径研究[D].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8] 李瑞. 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动态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6)
.
[9] 郭小平. 晋西黄土区集雨补灌果园耗水特征及补灌效应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1)
.
[10] 任小龙. 模拟雨量下微集水种植农田土壤水温状况及玉米生理生态效应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