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伟. 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灸感与灸效相关性研究[D].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10)
.
[2] 杞锦政. 热敏灸治疗哮喘的对照研究及艾灸量感关系探讨[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3] 陈仲杰. 高脂血症“温灸和之”有效性及不同灸治时程对调脂效应的影响[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01)
.
[4] 李珊芸. 不同灸材腧穴热敏化感传现象的观察及理化效应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5] 张会芳. 不同灸温调脂通脉效应及TRPV1介导灸法“以温促通”效应机制研究[D].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6] 许辛寅. 艾灸足三里丰隆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干预及临床验证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7] 唐晖. 基于文献的艾灸疗法应用规律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8] 岳增辉. 隔药饼灸对兔高脂血症合并AS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D].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04)
.
[9] 马力群. 艾灸疗法医案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10] 唐大晅. 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中医证侯规律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