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文斌. 轨道车辆耐碰撞结构及乘员安全防护技术研究[D]. 同济大学, 2007,(02) .
[2] 杨海燕. 矿用多匝小回线源瞬变电磁场数值模拟与分布规律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 2010,(03) .
[3] 谢素超. 铁道车辆结构耐撞性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D]. 中南大学, 2012,(12) .
[4] 陈毅波. 基于关联数据和用户本体的个性化知识服务关键技术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06) .
[5] 李松晏. 高速列车吸能结构研究与明线交会安全评估[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10) .
[6] 王毅. 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D]. 武汉大学, 2015,(05) .
[7] 房加志. 铁道车辆碰撞以及结构优化的仿真研究[D].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4) .
[8] 雷成. 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机车车辆耐撞性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5,(11) .
[9] 何忠平. 应变速率对不同强度级别TRIP钢力学行为影响的研究[D]. 上海大学, 2013,(05) .
[10] 杨俊杰. “1+1”两万吨组合列车模式下机车钩缓装置的承载特性与结构参数优化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