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红光. 灌溉和雨养条件下高产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D]. 山东农业大学, 2012,(12) .
[2] 张益望. 黄土塬区麦田水分、氮素平衡及生产力的试验与模拟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0,(10) .
[3] 谷艳芳. 不同水分处理下冬小麦光合产物分配格局、过程及调控机制的研究[D]. 河南大学, 2008,(09) .
[4] 沈玉芳. 不同土层水、氮、磷空间组合对冬小麦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5] 马莉. 荒漠绿洲区春小麦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5,(01) .
[6] 付秋萍. 黄土高原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及优化耦合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3,(10) .
[7] 赵鸿. 黄土高原(定西)旱作农田垄沟覆膜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D]. 兰州大学, 2012,(12) .
[8] 邵瑞鑫. 长期施氮对小麦光合特性及土壤呼吸的调控机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2,(05) .
[9] 张绪成. 氮素对小麦叶片光合能量转化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1,(04) .
[10] 杜红霞. 作物水肥利用过程及调控试验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