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何海斌. 稗草胁迫下水稻化感潜力变化及其分子机制[D]. 福建农林大学, 2011,(03)
.
[2] 何华勤. 水稻化感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 2004,(04)
.
[3] 熊君. 氮素营养调控水稻化感抑草作用的分子生态学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
[4] 林瑞余. 小麦化感作用及其根际生态学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1)
.
[5] 林茂兹. 太子参连作障碍及其分子生态学机制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 2010,(12)
.
[6] 陈冬梅. 作物多样性栽培对烟草连作障碍的生态调控机制[D]. 福建农林大学, 2010,(12)
.
[7] 黄文坤. 紫茎泽兰群体遗传变异分析及化感作用相关基因的克隆[D].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2)
.
[8] 方长旬. 化感水稻抑草作用中的miRNAs表达模式及其功能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9] 郭惠明. 紫茎泽兰分子研究平台的建立及化感相关基因EaCHS1的克隆[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10] 崔旭红. B型烟粉虱和温室粉虱热胁迫适应性及其分子生态机制[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