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华栋. 黄土丘陵沟壑区优势植物对不同侵蚀环境的适应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3,(11) .
[2] 李元跃. 几种红树植物叶的解剖学研究[D]. 厦门大学, 2007,(06) .
[3] 张鑫. 安徽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叶片结构及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D].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8) .
[4] 李晓燕. 沙棘性状及形态解剖特征与其生态适应性研究[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03) .
[5] 单立山. 西北典型荒漠植物根系形态结构和功能及抗旱生理研究[D].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4) .
[6] 朱燕华. 东亚地区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叶片性状的变异格局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8) .
[7] 安玉艳. 杠柳适应黄土丘陵干旱环境的生理生态策略[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2,(05) .
[8] 韩刚. 六种旱生灌木抗旱生理基础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0) .
[9] 祁娟. 披碱草属(Elymus L.)植物野生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D].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5) .
[10] 岳宁. 胡杨异形叶生态适应的解剖及生理学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