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一民. 洞庭湖流域水循环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5) .
[2] 王福刚. 同位素技术在黄河下游悬河段(河南段)水循环特征研究中的应用[D]. 吉林大学, 2006,(10) .
[3] 朱高峰. 同位素水文地质学的数学方法及其在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的应用[D]. 兰州大学, 2008,(12) .
[4] 刘彦广. 基于水化学和同位素的高寒山区雨季径流过程示踪[D].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4) .
[5] 蒲焘. 基于水化学与同位素的典型海洋型冰川流域水文过程研究[D]. 兰州大学, 2013,(09) .
[6] 贾国栋. 基于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的植被—土壤系统水分运动机制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0) .
[7] 徐彦泽. 沧州市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与稳定同位素[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8) .
[8] 杨红斌. 氢氧稳定同位素在半干旱地区包气带中的分馏机制[D].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3) .
[9] 聂振龙. 黑河干流中游盆地地下水循环及更新性研究[D].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8,(04) .
[10] 赵静. 黑河流域陆地水循环模式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