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玉彦. 设施黄瓜不同种植模式及其土壤修复机理的研究[D].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2)
.
[2] 吴作军.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 清华大学, 2012,(11)
.
[3] 晁雷. 污染土壤修复基准建立的方法体系、案例研究与评价[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009,(03)
.
[4] 何冰. 东南景天对铅的耐性和富集特性及其对铅污染土壤修复效应的研究[D]. 浙江大学, 2003,(03)
.
[5] 林莉. 典型化工污染土壤的微修复技术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6] 张映翠. 乡土草本植物对干热河谷退化土壤修复的生态效应及机制研究[D]. 西南农业大学, 2005,(06)
.
[7] 邱汉周. 淮南潘集煤矿区植被恢复模式及其土壤修复效应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5)
.
[8] 刘青丽. 土壤供氮特征及其对烤烟氮素营养的影响[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9] 高士祥. 环糊精和表面活性剂对有机污染物的增溶及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 南京大学, 2006,(11)
.
[10] 陈冬梅. 作物多样性栽培对烟草连作障碍的生态调控机制[D]. 福建农林大学, 201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