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爱武. 浙闽山区毛竹高效经营技术与参与式发展模式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2006,(11) .
[2] 郭晓敏. 毛竹林平衡施肥及营养管理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2006,(11) .
[3] 吴君琦. 基于国际贸易的中国竹产业竞争力研究[D].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1) .
[4] 毕红静. 激励、制约与农民参与行为[D]. 吉林大学, 2008,(12) .
[5] 侯淑艳. 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结构特征与评价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0) .
[6] 吴志民. 毛竹林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策略研究[D].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11) .
[7] 刘广路. 毛竹林长期生产力保持机制研究[D].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1) .
[8] 杨清. 版纳甜龙竹遗传多样性及笋用林高效培育技术研究[D].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04) .
[9] 豪树奇. 北京市生态公益林经营类型划分体系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10] 张刚华. 不同类型毛竹林结构特征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