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郁志芳. 鲜切芦蒿的品质和酶促褐变机理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06,(12)
.
[2] 杨毅. 浓缩砀山酥梨汁非酶促褐变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4)
.
[3] 林河通. 龙眼果实采后果皮褐变机理和采后处理技术研究[D]. 浙江大学, 2004,(01)
.
[4] 闫师杰. 鸭梨采后果实褐变的影响因素及发生机理的研究[D].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5] 潘永贵. 鲜切荸荠/莲藕特异性变色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 华南农业大学, 2007,(06)
.
[6] 丹阳. 高压静电场对番茄采后成熟、衰老过程的调控及其机理研究[D]. 中国农业大学, 2006,(06)
.
[7] 高雪. 奉节脐橙果皮褐变生理及相关基因的分离研究[D]. 重庆大学, 2007,(05)
.
[8] 许文平. 1-MCP调节跃变型果实采后衰老与组织褐变的分子生理机制[D]. 浙江大学, 2004,(03)
.
[9] 安建申. 延长绿芦笋和水蜜桃保鲜贮藏期的研究[D]. 江南大学, 2007,(02)
.
[10] 王清. 马铃薯PPO活性变化规律及抗块茎损伤褐化的基因工程研究[D]. 甘肃农业大学, 2005,(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