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倪德江. 乌龙茶多糖的形成特征、结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理[D]. 华中农业大学, 2003,(04)
.
[2] 周小玲. 茶多糖的定量、定性及生物活性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
[3] 王元凤. 茶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及构效关系研究[D]. 江南大学, 2006,(09)
.
[4] 王黎明. 具有降血糖活性的茶多糖组分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D]. 江南大学, 2007,(02)
.
[5] 陈海霞. 高活性茶多糖的一级结构表征、空间构象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3)
.
[6] 杨兴斌. 当归多糖的组成分析及其激活腹腔巨噬细胞的免疫机制[D]. 第四军医大学, 2004,(04)
.
[7] 邵淑宏. 乌龙茶多糖理化性质及抗氧化、降血糖活性研究[D]. 浙江大学, 2015,(11)
.
[8] 朱旗. 速溶绿茶加工中主要风味物质变化规律及分析方法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02,(01)
.
[9] 张冬英. 普洱茶降糖降脂活性成分的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06,(12)
.
[10] 杨铁虹. 当归多糖的分离纯化与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