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振兰. 菰DNA渐渗及组织培养诱发水稻基因组表观遗传变异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2,(02)
.
[2] 李晓玲. 中国松嫩平原三种重要耐盐碱牧草的组织培养和体细胞克隆变异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3)
.
[3] 郭万里. 中国松嫩平原短芒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 (Trin.) Link.)天然种群分子遗传与表观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9)
.
[4] 李毅丹. 中国松嫩草原短芒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 (Trin.)Link)人工种群的分子遗传与表观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
[5] 龙丽坤. 高压诱导水稻发生可遗传DNA甲基化变异和转座子mPing及Pong的转座激活[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9)
.
[6] 赵欣欣. 玉米亲本自交系及其杂交种的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遗传和变异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9)
.
[7] 单晓辉. 菰DNA渐渗诱发水稻内源转座子mPing、Pong的转座激活[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
[8] 董玉柱. 小麦人工和天然多倍体基因组变异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3,(03)
.
[9] 林秀云. 激光辐射诱导水稻转座子mPing,Ping及Pong的转座激活和可遗传DNA甲基化变异[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3)
.
[10] 沈野. 菰DNA渐渗诱导水稻内源LTR类反转座子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D].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