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生利霞. 土壤营养空间条件和低氧胁迫对平邑甜茶和樱桃生理特性的影响[D].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1)
.
[2] 刘庆超. 三种重要盆栽花卉的有机代用基质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1)
.
[3] 王鸿霞. 樱桃自交不亲和性在遗传育种中的研究及应用[D]. 山东农业大学, 2003,(03)
.
[4] 张晓明. 甜樱桃自交不亲和基因型AS-PCR鉴定技术研究及应用[D]. 中国农业大学, 2006,(06)
.
[5] 袁小环. 樱桃主要病毒脱除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4)
.
[6] 陈晓流. 樱桃S基因型及自交(不)亲和机制研究[D]. 山东农业大学, 2003,(03)
.
[7] 李勃. 上海地区甜樱桃生物学特性及单氰胺打破休眠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1,(12)
.
[8] 蔡宇良. 野生樱桃种质资源的遗传分析及其栽培品种的DNA指纹鉴定[D]. 西北大学, 2006,(09)
.
[9] 张军科. 樱桃(Prunus mahaleb L.)PGIP基因及其启动子克隆[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1)
.
[10] 黄绍西. 中国李(Prunus salicina)自交不亲和性与中国樱桃(P.pseudocerasus)自交亲和性机制的初步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