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莉萍. 甘蔗抗感黑穗病池的构建和抗病基因分子标记[D]. 福建农林大学, 2002,(01) .
[2] 阙友雄. 甘蔗与黑穗病菌互作的分子应答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
[3] 苏亚春. 甘蔗应答黑穗病菌侵染的转录组与蛋白组研究及抗性相关基因挖掘[D]. 福建农林大学, 2014,(12) .
[4] 高树仁. 玉米抗丝黑穗病遗传分析及数量性状基因定位[D]. 吉林大学, 2005,(06) .
[5] 王英. 甘蔗亲本种特异DNA序列的PCR检测及原位PCR定位的研究[D].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8,(03) .
[6] 廖江雄. 生化性状和分子标记在甘蔗育种上的应用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 2002,(01) .
[7] 潘有强. 甘蔗节间生长与相关的生理生化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 2004,(01) .
[8] 石红良. 玉米抗丝黑穗病分子标记开发与主效抗病基因定位[D].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7) .
[9] 高洁. 特用玉米抗丝黑穗病遗传分析及其病菌致病性的遗传多样性[D]. 吉林农业大学, 200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