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田进文. 从细胞到人体的阴阳五藏之演化及肝藏生理病理的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3,(03)
.
[2] 师双斌. “肾藏精”藏象基础理论核心概念诠释[D].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4,(05)
.
[3] 张维文. 从历代补血方剂探讨补血法处方规律[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4] 高月. 放化损伤致血虚证的分子基础及四物汤反证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4,(04)
.
[5] 李素云. 明清西医东渐背景下经络理论的解读[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11)
.
[6] 郭平. 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四物汤补血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7] 马民. 血瘀证形成的微观机理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3,(03)
.
[8] 王正引. 四物汤对血虚证小鼠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1)
.
[9] 张思超. 脑肠相通病机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2,(02)
.
[10] 杨芳艳. 基于《内经》肝“生血气”理论探讨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的补血效应[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