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舒. 肝郁证大鼠模型血清代谢组学研究[D]. 南方医科大学, 2010,(01) .
[2] 于琦. 慢性应激大鼠模型中医证候性质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3] 李艳彦. 肝郁脾虚证的模型复制及相关方剂作用的生物学基础[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4] 李洪. 肝郁证模型大鼠海马差异基因表达谱的研究[D]. 南方医科大学, 2010,(01) .
[5] 王桐生. 柴胡疏肝解郁功用与其用量及配伍关系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6] 韩毳.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2,(02) .
[7] 王伟明. 基于代谢组学的肝气郁结证实验与临床研究[D].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12) .
[8] 唐汉庆. 脾阳虚证大鼠能量代谢和神经内分泌改变的实验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 .
[9] 杜雅薇. 疏肝解郁法对肝郁证模型大鼠的生物学基础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 .
[10] 王玉杰. 疏肝—健脾—疏肝健脾方与肝郁脾虚证相关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