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赵敏. 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收支评估[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5,(02)
.
[2] 陈遐林.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4,(02)
.
[3] 刘青华. 马尾松生长与材性的遗传变异、基因作用方式及环境影响[D].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2)
.
[4] 曾祥谓. 我国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问题研究[D].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2)
.
[5] 吕瑞恒. 抚育间伐对针叶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6] 侯琳. 秦岭火地塘林区天然次生油松林碳平衡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10)
.
[7] 李卓. 土壤机械组成及容重对水分特征参数影响模拟试验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10)
.
[8] 陈光水. 杉木林年龄序列土壤呼吸与地下碳分配[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11)
.
[9] 李会娜. 三种入侵菊科植物(紫茎泽兰、豚草、黄顶菊)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D]. 沈阳农业大学, 2009,(12)
.
[10] 周焱. 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矿化特征[D].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