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滕增辉. 天然多酚类化合物的肠道转运与代谢研究[D]. 第四军医大学, 2008,(04) .
[2] 刘松. 极端干旱环境下植物体内多酚类物质含量及其对逆境的响应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3) .
[3] 黄芳. 植物多酚类化合物联合阿霉素抑制MCF-7/ADM细胞的筛选及白藜芦醇逆转耐药性作用研究[D]. 福建医科大学, 2009,(10) .
[4] 刘晓丽. 余甘子多酚的分离、鉴定与生理活性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08,(11) .
[5] 熊建华. 巴拉圭茶多酚的分离纯化及功能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3) .
[6] 杨子银. 茶(红茶)与茶(Camellia sinensis)花多酚类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抗氧化机理研究[D]. 浙江大学, 2007,(03) .
[7] 陈荣义. 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及其改性的研究[D]. 四川大学, 2006,(02) .
[8] 朱立才. 植物多酚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及特性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7) .
[9] 马亚琴. 超声辅助提取柑橘皮中黄酮、酚酸及其抗氧化能力的研究[D]. 浙江大学, 2011,(03) .
[10] 陈建业. 葡萄酒中酚酸及葡萄果实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研究[D].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