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于飞海. 克隆植物对异质性环境的生态适应对策[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3,(01)
.
[2] 叶学华. 植物克隆性在生态修复中的意义[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7,(03)
.
[3] 刘海东. 浑善达克沙地根茎克隆植物对去除枝叶的响应[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7,(03)
.
[4] 何正盛. 青藏高原不同构型克隆植物对资源供应的表型反应[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7,(03)
.
[5] 孙红梅. 种子种质保存最适含水量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7,(03)
.
[6] 郭宝林. 淫羊藿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D].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11)
.
[7] 陈劲松. 异质性环境中克隆植物的适应对策[D]. 武汉大学, 2004,(04)
.
[8] 宋明华. 克隆植物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和物种多样性的关系[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3,(01)
.
[9] 牛晓雪. 秦艽种子质量评价及引发机制和药材采收干燥的研究[D].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10] 程杰. 黄土高原草地植被分布与气候响应特征[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