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玲珑. 稻米浸水后γ-氨基丁酸(GABA)的积累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05,(05)
.
[2] 黄俊. 利用短乳杆菌制备γ-氨基丁酸相关过程研究[D]. 浙江大学, 2007,(02)
.
[3] 黄亚辉. 茶树种质间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差异及γ-氨基丁酸茶的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8)
.
[4] 张晖. 米胚谷氨酸脱羧酶性质及其富集γ-氨基丁酸研究[D]. 江南大学, 2005,(01)
.
[5] 王丰. 噪声暴露后豚鼠下丘可塑性和r-氨基丁酸(GABA)的改变[D].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0,(09)
.
[6] 王颖. 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var. pingyiensis)的杂交后代生殖特性研究和花期子房抑制性消减文库构建[D]. 沈阳农业大学, 2009,(12)
.
[7] 王虹. 光质对黄瓜幼苗光合效率和白粉病抗性的调控机理[D]. 浙江大学, 2009,(11)
.
[8] 李丽. 小叶苦丁茶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与紫草科苦丁茶的亲缘学意义初探[D].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10)
.
[9] 洪丽. 茶条槭(Acer ginnala Maxim.)幼树叶色变化的生理特性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0)
.
[10] 宋鲁彬. 中国黑茶药理功能评价及活性物质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09,(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