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方云英. 不同水生植物吸收去除水体氮效果及机理研究[D]. 浙江大学, 2007,(06)
.
[2] 常会庆. 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联合修复富营养化水体试验效果及机理研究[D]. 浙江大学, 2006,(09)
.
[3] 胡绵好. 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8)
.
[4] 宋海亮. 水生植物滤床技术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研究[D]. 东南大学, 2007,(01)
.
[5] 李强. 环境因子对沉水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4)
.
[6] 付融冰. 强化人工湿地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及作用机理研究[D]. 同济大学, 2007,(06)
.
[7] 雷泽湘. 太湖大型水生植被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 暨南大学, 2007,(06)
.
[8] 谢贻发. 沉水植物与富营养湖泊水体、沉积物营养盐的相互作用研究[D]. 暨南大学, 2009,(03)
.
[9] 吴湘. 漂浮栽培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去除效应基因型差异及原因分析[D]. 浙江大学, 2008,(09)
.
[10] 黄德锋. 人工湿地净化富营养化景观水的效果及机理研究[D]. 同济大学, 2008,(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