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文平. 行距和密度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微环境及碳氮代谢的影响[D].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3) .
[2] 孙传范.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与氮肥调控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03,(01) .
[3] 王伟青. 小麦旗叶灌浆过程中光合作用及其籽粒灌浆之间的关系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09,(02) .
[4] 周文新. 不同类型再生稻生育特性及源库关系比较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2) .
[5] 孙振元. 小麦源库关系和叶片衰老及6-苄氨基嘌呤的作用[D]. 北京农业大学, 2006,(11) .
[6] 王夫玉. 水稻群体源库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扬州大学, 2004,(01) .
[7] 李明. 寒地高产玉米产量及品质形成与调控规律研究[D]. 东北农业大学, 2002,(02) .
[8] 卢艳丽. 不同类型玉米种质分子特征分析及耐旱相关性状的连锁—连锁不平衡联合作图[D]. 四川农业大学, 2010,(12) .
[9] 黄芬. 基于GIS与模型的小麦籽粒品质生态区划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4) .
[10] 刘头明. 水稻每穗颖花数的遗传基础剖析及其主效QTLs精细定位[D].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