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段运平. 温带玉米核心种质与27个国内外玉米群体间的遗传关系研究[D]. 山西农业大学, 2005,(07)
.
[2] 滕文涛. 利用分子标记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定位农艺性状QTL[D].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3)
.
[3] 蔚荣海. 糯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吉林农业大学, 2007,(06)
.
[4] 李向拓. 热带玉米群体POB21和POB32在温带改良中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5)
.
[5] 郑常祥. 玉米二环系源杂交种亲本选择及其相关系的SSR分子标记分析[D]. 四川农业大学, 2005,(01)
.
[6] 樊荣峰. 若干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的划分与热带种质的利用[D]. 沈阳农业大学, 2010,(01)
.
[7] 母贵琴. 玉米光周期反应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08,(02)
.
[8] 董海合. 北方春玉米区热带玉米种质利用研究[D]. 沈阳农业大学, 2006,(11)
.
[9] 杜金昆. 小麦ISSR标记遗传差异及赤霉素代谢调控与杂种优势机理[D].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10] 庞晓明. 用分子标记研究柑橘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和枳的遗传多样性[D].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