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丽梅. 玉米对低磷反应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机制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2] 刘存辉. 耐低磷基因型玉米磷高效利用机理研究[D].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 .
[3] 郭再华. 耐低磷水稻筛选、分类及其生理机制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3) .
[4] 胡泓. 杂交稻与常规稻对钾的需求和利用效率研究[D]. 浙江大学, 2003,(03) .
[5] 李绍长. 玉米不同基因型的磷效率差异及其机理研究[D]. 山东农业大学, 2003,(03) .
[6] 李华. 水稻钾高效营养机制研究[D]. 浙江大学, 2002,(01) .
[7] 韩胜芳. 水稻磷素吸收的生理和分子基础研究[D]. 河北农业大学, 2010,(01) .
[8] 董振营. 远缘渐渗杂交引起的水稻基因组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及其可能机制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9] 彭振英. 小麦渐渗系耐盐抗旱的蛋白质组学比较研究[D]. 山东大学, 2008,(12) .
[10] 王灵芝. Zea mays ssp. mexicana的利用和玉米优异渐渗系的创造及细胞学分析[D]. 山东大学, 200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