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永明. 甘草黄酮的分离鉴定、药效及其指纹图谱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2) .
[2] 解军波. 甘草道地性的物质基础和评判指标体系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3] 马春英. 甘草品种选育基础及HMGR基因克隆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4] 陈云华. 不同来源甘草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关药效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5] 万茵. 车前子多糖、黄酮和苯乙醇苷类的纯化、结构解析及其活性功能研究[D]. 南昌大学, 2007,(06) .
[6] 高慧敏. 1.白木通化学和木通质量研究 2.灯盏花素的药代研究[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6,(09) .
[7] 闫永红. 不同来源甘草的质量特征及评价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8] 孟雷. 甘草属(Glycyrrhiza L.)的系统学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6,(06) .
[9] 王巧娥. 甘草有效成分的新型提取技术及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方法研究[D]. 厦门大学, 2004,(04) .
[10] 李春香. 关木通及其复方配伍对肾毒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D]. 河北医科大学, 20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