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松斗. 核型多角体病毒诱导棉铃虫幼虫上爬行为的分子机制研究[D].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2] 杨宇晖. 棉铃虫被中红侧沟茧蜂寄生后体内差异microRNAs对棉铃虫和寄生蜂发育的影响[D].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3] 何应琴. 烟蚜茧蜂—烟蚜-PVY互作关系研究[D]. 西南大学, 2017,(12)
.
[4] 陈文滨. 菜蛾盘绒茧蜂生存繁衍的适应性行为与策略[D].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3)
.
[5] 王山宁. 中红侧沟茧蜂触角化学识别相关基因鉴定及表达特征分析[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02)
.
[6] 蔡守平. 星天牛高致病力绿僵菌菌株筛选、应用及免疫响应的转录组分析[D].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2)
.
[7] 张屾. 棉铃虫多食性基因组学的初步研究[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8] 李建成. 中红侧沟茧蜂生物学特性及在新疆棉田释放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研究[D]. 中国农业大学, 2006,(06)
.
[9] 赵卓亚. Cry1Ac蛋白在棉铃虫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及对其营养利用的影响[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10] 徐莉. 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CYP6B7基因过量表达及调控机制研究[D].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