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尚旭岚. 青钱柳种子休眠机理及其解除休眠方法的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2008,(02) .
[2] 张艳杰. 南方红豆杉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2008,(02) .
[3] 孙杰. 野牛草种子休眠机理及破眠蛋白质组学研究[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1) .
[4] 胡小文. 豆科植物种子休眠形成与破除机制研究[D]. 兰州大学, 2008,(12) .
[5] 余小芳. 四川鸢尾属植物的系统学及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5) .
[6] 斯日古楞. 虉草品种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和种子休眠机理的比较研究[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10) .
[7] 杨忠仁. 不同处理对沙葱种子活力及寿命生理生化基础的影响[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01) .
[8] 赵金花. 三种野生葱属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及繁衍更新特性研究[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0) .
[9] 张鹏. 不同发育阶段水曲柳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生理[D].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0) .
[10] 周艳玲. 防风种子休眠生理与栽培技术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