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尚霄丽. 猕猴桃、枣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D].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6) .
[2] 田宏现. 猕猴桃ACO基因的克隆及遗传转化试验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3) .
[3] 米银法. 猕猴桃实生苗对根际低氧胁迫的抗性评价及抗性生理机制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10) .
[4] 殷学仁. 猕猴桃果实后熟进程中乙烯信号转导元件功能及其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D]. 浙江大学, 2010,(12) .
[5] 樊军锋. mtlD/gutD双价耐盐基因转化杨树、猕猴桃的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
[6] 徐小彪. 猕猴桃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及种质超低温保存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05,(02) .
[7] 李作洲. 猕猴桃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 2007,(01) .
[8] 李明军. 苹果和猕猴桃抗坏血酸形成与积累的生理和分子机理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10) .
[9] 任亚梅. 猕猴桃果实叶绿素代谢及生理特性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10) .
[10] 张波. 猕猴桃脂氧合酶基因家族的功能解析及其调控[D]. 浙江大学, 20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