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化. 黄芩采收规律及其数学模型的研究[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02) .
[2] 刘金花. 环境因子对黄芩植株代谢的影响[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12) .
[3] 陈宇航. 夏枯草规范化种植技术及其药材质量控制[D].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6) .
[4] 宋旦哥. 基于不同来源的黄芩物质基础与其药效学相关性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 .
[5] 徐立军. 林药间作对掌叶半夏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及生理生态机制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6] 杨全. 甘草黄芩种内变异及选种基础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3) .
[7] 张寿文. 江西道地药材车前规范化栽培技术(GAP)及其优质高产的生理特性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1) .
[8] 王惠珍. 当归产量和品质形成对海拔的响应及生理机制[D]. 甘肃农业大学, 2012,(03) .
[9] 周艳玲. 防风种子休眠生理与栽培技术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0) .
[10] 周应群. 遗传与环境因子对甘草生长及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D].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1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