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平. 煤层气成藏条件与成藏过程分析[D]. 成都理工大学, 2008,(09) .
[2] 闫宝珍. 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机理及主控特征[D].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9,(09) .
[3] 王红岩. 山西沁水盆地高煤阶煤层气成藏特征及构造控制作用[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07) .
[4] 蔚远江. 准噶尔盆地低煤级煤储层及煤层气成藏初步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3,(03) .
[5] 郑得文. 煤层气资源储量评估方法与理论研究[D]. 浙江大学, 2007,(03) .
[6] 马东民.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研究[D]. 西安科技大学, 2008,(12) .
[7] 王起新. 阜新盆地煤层气储运规律及资源预测研究[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5,(03) .
[8] 方志明. 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的机理及试验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9,(11) .
[9] 张群. 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模型及应用的研究[D].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03,(02) .
[10] 易俊. 声震法提高煤层气抽采率的机理及技术原理研究[D]. 重庆大学, 200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