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会庆. 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联合修复富营养化水体试验效果及机理研究[D]. 浙江大学, 2006,(09) .
[2] 宋海亮. 水生植物滤床技术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研究[D]. 东南大学, 2007,(01) .
[3] 唐运平. 盐碱地区再生水景观河道水质改善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D]. 天津大学, 2010,(12) .
[4] 付融冰. 强化人工湿地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及作用机理研究[D]. 同济大学, 2007,(06) .
[5] 邓平. 三种沉水植物对浮游植物的化感效应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8,(03) .
[6] 张楠. 用于高盐度再生水富营养化控制的蓖齿眼子菜克藻效应与机理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08) .
[7] 雷泽湘. 太湖大型水生植被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 暨南大学, 2007,(06) .
[8] 方云英. 不同水生植物吸收去除水体氮效果及机理研究[D]. 浙江大学, 2007,(06) .
[9] 胡朝华. 以凤眼莲为主体的水生植物对铜污染与富营养化水体生物修复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10] 吴晓辉. 常见眼子菜科沉水植物对浮游藻类的化感作用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6,(05) .